其實不是只有發脾氣才算是感到憤怒的表現。憤怒分為顯性憤怒和隱性憤怒,而隱性憤怒就像抑鬱症一樣,不會表現出來,而是透過身體的不適來呈現。
往下繼續閱讀
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將人格分為三大部分:本我(Id)、自我(Ego)和超我(Superego)。
本我、自我與超我
本我,代表人類最原始的基本需求,包括飢、渴、性。
自我,是本我在現實中分化發展而成,當本我慾望不能在現實中獲得滿足,自我就必須控制本我。
超我,居於人格結構的最高管理地位,是個體受到社會文化道德規範下而逐漸形成的。
而自我中亦有所謂的假我(False Self)。假我相對於真我(True Self),指的是迎合他人期待而非忠於自己的自我。沒有脾氣或者是我們口中的「老好人」往往是假我心態中最常見的表現。
假我很多時候都是受兒時經歷所影響的。
小孩的表達很單純也很直接,他們會哭泣以獲得想要的東西,如果這時父母沒有充分接受這個行為,他們將開始「克制」自己。
當克制行為變成習慣
當克制行為逐漸強化,孩子在長大成人後,就會在實現自我慾望時顯得手足無措,他們只會努力活出他人預期的模樣,而不能活出自己真正期待的一生。
這時在他們身上出現的症狀之一,便是感受不到自己本該感受到的情緒或心情。
其實不是只有我們表現出來的,才算是憤怒的情緒。憤怒分為顯性憤怒和隱性憤怒,而隱性憤怒就像抑鬱症一樣,不會表現出來,而是透過身體的不適來呈現。
所以他們一般都不太察覺自己正面對這種問題,一直到身體出現異樣時,才終於發現自己的情況。
現今社會,越來越多上班族受到情緒認知障礙的問題所困擾,像是他們心裡明明沒有什麼問題或煩惱,但是常常偏頭痛,或者是每次跟某個人見完面之後就覺得心裡不舒服。
總而言之,他們的共通點是沒什麼情緒起伏,卻覺得渾身不舒服。
當情感宣洩的出口阻塞時,我們的身體便得同時承受情緒的重量。
這種情況和我們強行忍住憤怒不同。因為強行忍住憤怒只是克制自己的怒意,至少當事人已經知道自己處於生氣的狀態,只要事後找個發洩的渠道就好了。
請好好記住,我們的情緒感受相當珍貴,也沒有什麼感受是微不足道的。唯有我們開始重視這個過程,自我(Ego)的開關才會從「假我」轉向「真我」。
情緒的定律
- 我們的情緒並不會隨著時間而自然消失,而會不斷累積,像雪球般愈滾愈大。因此所有隱藏在心中的負面情緒,最終會凝聚成一團「怒氣」。
- 如果情緒被我們隱藏在潛意識中,那麼並不容易展現出來。
- 累積在潛意識中的情緒,其規模遠比我們所能意識到的情緒更強大。
- 在日常生活中,人們容易混淆兒時經歷過的情緒與如今身為成人的情緒。換言之,明明是自己當下可以平息的情感,卻可能出乎意料之外地被無法控制的憤怒所淹沒。
- 即使面對是同一個人,兒時的感受和長大成人後的感受也不同。所以,我們應該將兒時自己所面對的對象,和現在所面對的對象,看作「兩個不同的人」。
取材自
